
那是公元668年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,秋天刚开始,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,仿佛预示着一场长久的战斗即将画上句号。平壤城外,唐军的旗帜白得像雪一样,号角声震天响。薛仁贵穿着白袍,站在城墙上,脚下跪着的是高句丽最后的国王——高藏,他脸色苍白,明显吓得不轻。经历了七百年的战争,终于,这一切也算是结束了。
历史上对这场战斗的描述相当体面,称唐高宗功劳显赫、李勣谋略非凡、薛仁贵勇猛无比。然而,如果从我个人的看法来看,这场战斗的胜利,并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。
这场战争背后,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,就深深植根于中国心中的一种“执念”。这种执念几百年来一直未曾改变,仿佛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带着同样的使命感——高句丽终将被征服。从根本上来说,打败高句丽的,并非杨广的百万大军,也不是李世民的天可汗名号,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不拔——那股“无论如何,辽东一定要拿下”的坚定决心。
展开剩余73%杨广的失败是最为惨痛的。612年,他在萨水河旁亲自指挥大军,豪气万丈地架起了龙舟,鼓声震天,帆旗飘扬。他坚信这次一定能大胜,毕竟他带着超过百万的大军,粮草充足,准备一口气解决高句丽,统一天下。然而,天公不作美,高句丽的将军乙支文德看似名不见经传,却巧妙地将杨广引入圈套。乙支文德故意表现出疲态,诱使杨广深入,结果让隋军连吃败仗。最后一战,隋军三十万人渡河,结果高句丽放水,河水泛滥,隋军全军覆没。
这一消息传回中原,震惊了整个朝廷。曾被誉为最强大的帝国,竟然败给了一个“蛮夷”国家。此后,杨广彻底失去了民心,隋朝在十年之内崩溃。大家都骂他昏庸暴虐,但实际上,他不过是那股执念的牺牲品,他的失败成了后来的皇帝们的警示教材。
随后,李世民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,征服了突厥和西域,但高句丽始终是他心头的痛。贞观十九年,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出征,高句丽的防线似乎已经被突破,李勣、李道宗等将领屡破敌城,大家都认为这次一定能够成功。可是,到了安市城,情况却陷入僵局。守城的是杨万春,箭法极为精准,唐军的云梯、抛石机一一投入战斗,依然无法攻破城池。李世民愤怒地喊道:“破城之后,绝不留活口!”然而,城池依然屹立不倒。唐军修筑土山想从上方攻破城墙,结果下了大雨,土山塌陷,反倒成了高句丽军的掩护。三个月的战斗下来,士兵疲惫不堪,粮草也几乎耗尽,李世民只能撤退。
那晚,李世民在雪夜中,望着营火,沉默了一会儿,叹息道:“辽东的事,不能光靠打。”他意识到,必须换个策略才能解决问题。
等李治即位后,大家认为他较为软弱,但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“狠人”。他仔细审视父皇留下的资料,发现关键在于“新罗”两个字。于是,他不再直接与高句丽硬拼,而是开始用谋略。首先,他拉拢新罗做盟友,让百济和高句丽互相制衡;然后,他等待高句丽的头号人物渊盖苏文去世。到了660年,机会终于来了,新罗请求援助,李治立刻派遣苏定方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征,百济被迅速灭掉。这样一来,高句丽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。唐军通过断粮、烧田、散布谣言等手段,迅速削弱了敌方的士气,六年后,渊盖苏文去世,高句丽爆发内战,国王的儿子甚至联合唐军反攻家乡,最终平壤被攻破。经过七百年的战争,历史的恩怨终于得到解决。
那天,风刮得像刀一样,唐军的旗帜在空中猎猎作响。薛仁贵身上的白袍沾满了鲜血,李勣已是年老,站在战场上看着这一切,轻声说:“终于结束了。”
随后,唐朝在高句丽的领土上设立了安东都护府,正式将辽东地区纳入治理。从汉武帝时期设立“汉四郡”开始,到这场胜利,整整经过了705年。中国的执念,从未断过。
这就是中国的强大——别人打一场仗就完了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,但我们能坚持七百年的传统。失败不丢人,真正可怕的是忘记了曾经的使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腾思控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